前不久某篇推文中,一条评论引发笔者的在意,小美就是如此“记仇”:
这句话其实也没毛病,长久以来,中国人在性的方面,的确是讳莫如深。
别的姑且不论,受传统思维影响,在性教育方面——至少是笔者上学的时候,中国人一直处于旷课的状态。
关于男女生理的话题,位于生物课本最后部分,当马上就要讲到那一章节时,尤其是班里的男生,摆出一副嗷嗷待哺的模样,他们对学习的兴趣,从未如此之大。
老师面不改色心不跳,轻描淡写地说道,这节课不讲,课后自学。
同学们当时的状态,就像泄气的皮球。
“压箱底”与春宫图
今天之情形犹然如此,古代的性教育状况,可想而知。
实际上,中国古代的性教育,开始于女儿临出嫁之时,由母亲偷偷摸摸,耳提面命,面授机宜。
古人向来讲究男女之别,这些“蝇营狗苟”之事,永远不可能从父亲嘴中说出。
女儿的性教育,由母亲一手包办,男孩子呢?
其一,不同于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状态,小伙子有更多机会接触外面的花花世界,他们可以“自学成才”。
其二,同样是在新婚之时,伴娘、操办婚事的同龄姐妹,以及七大姑八大姨,会采取闲谈、开玩笑等方式,将经验悄然传授。
男孩子的事儿谁感兴趣,我们还是说回古代小姐姐们的性教育。
临出阁之时,母亲会把女儿叫到屋里,当娘的会插上门栓,闭紧窗户,紧张兮兮,面色凝重,甚至比女儿还紧张。
除了口头传授“机密”,母亲还会送给女儿三样宝贝。
第一样,外形呈水果状、船状,或者顽童状的,一件小瓷器。
这个瓷器的名字,在今天可谓人尽皆知,就是被唤作“压箱底”。
在今日语境下,“压箱底”是一个形容词,指代拿手的绝活。古代的时候,它其实是一方小小的瓷器。
瓷器本身带着盖子,将盖子揭开,才能看到其“庐山真面目”:
第一件宝贝:压箱底
如图中所述,瓷器本体之内,是裸体男女交欢的塑像。
其实很多人知道,“压箱底”一词,包含着浓浓的性暗示。他们以为,压在箱底的,应该是一副“春宫图”。
“春宫图”——或者说是“嫁妆画”,是母亲赠给女儿的第二件礼物。它们不是被压在箱底,而是自有其用武之地。
第二件宝贝:嫁妆画
“嫁妆画”宽约五六寸、长约二三尺,呈一副画卷的样式,需要观摩学习时,可以徐徐展开。
虽然图画更适合压在箱底,但它也的确没有如此安置。处理相关问题时,古人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周到,周到到我们不服不行。
字如其意,“嫁妆画”也是嫁妆之一。待到新婚洞房之夜,万籁俱寂之时,新娘和新郎,会将图画展开,铺于床上,照图中内容实际操作即可。
发明地动仪的张衡,其实也是个老司机,他作过一首《同声歌》,其中有如下几句:
衣解巾粉御,列图陈枕张。
素女为我师,仪态盈万方。
诗歌中之“列图”,即是指“嫁妆图”,将图画陈列于枕席之间,以素女为师,行闺房之事,好不逍遥,好不自在。
当春意盎然,激情四射,新郎再也忍受不住,准备将二十余年的存货,一并送给新娘之时。母亲送给女儿的第三件宝贝,终于派上用场。
有的时候,新娘临上花轿之时,母亲会拔下头上簪子,插于女儿发髻,并且偷偷告之以用途。
第三件宝贝:簪子
有的男子在新婚之夜,由于过度兴奋,会呈现出病态与魔怔,具体表现为全身抽搐,出汗不止,古人将这种病症称作“上马疯”。
新娘意识到夫婿有如是症状,需要即刻拔下头上发簪,扎入丈夫尾尻骨,如此这般方能使其清醒,关键时刻甚至能救丈夫一命。
暂无评论内容